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辽宁配资平台叫什么名字
“别只卖鱼,要卖整条产业链。”最近,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省水产养殖污染修复生态工程技术研究工程中心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谢骏,走进汕尾市国泰食品有限公司,开出“全产业链升级”良方,助力企业提升效益。
另一边,全国劳动模范、中交四航院城市规划院副院长冯颖慧,则为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量身定制绿色浮岛方案,并共同编制行业设计指南,填补行业空白。
这背后,是广东省“劳模工匠进万企 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下称“劳模工匠进万企”)专项行动的精准发力——将分散在海洋工程、海洋牧场等领域的顶尖人才与企业需求高效对接,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朝霞映海的清晨,这群追光者正驶向更远的深蓝,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闯关“无人区”
把关键技术握在自己手里
对全国劳动模范、广东精铟海工技术总工程师张帅君来说,清晨船厂外的满天朝霞,不是寻常风景,而是通宵作业后的馈赠。检查设备、调试参数、反复试验——这样的工作节奏贯穿了她17年的职业生涯。
她将科研比作“爬高山”,多年来牵头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参与编制国家标准3项,推动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为中国海工装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坚实支撑。
比如,2018年,为提升国家海上救捞能力,张帅君参与研发国内最大规模的千吨级双动环梁升降系统。该设备无法预装,必须一次成功,容错率为零。面对空前挑战,她带领团队联合国内顶尖液压供应商,引入CAE虚拟仿真技术优化结构设计。在吊机轰鸣的船厂里,她和团队穿梭于脚手架间,反复调试,最终一举攻克难关。
同样深耕一线的,还有全国劳动模范、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宝辉。30年来,他主持完成20余项重大海工项目,推动我国绞吸疏浚装备实现从“被封锁”到“出口管制”的跨越。
其中,2023年,他参与建造的大型深远海救助船“南海救103”,集搜寻救助、拖曳、海空支援及6000米潜航器布放回收于一体,填补了我国深远海综合救援空白。“建造中,长达70米的超长轴系成为瓶颈。”张宝辉仍清晰地记得,其精度要求极高,多家船厂曾受挫。
为此,他从设计源头入手,创新性同步确立船体与轴系多条立体交叉基准线,全程监控分段数据变化。为避开温度导致的热胀冷缩影响,在凌晨恒温环境下连续作业两周,常驻现场紧盯细节。最终,轴系安装精度达轴向0.10mm、纵向0.05mm,一次成功并通过航行试验。
而在另一片海域,中国已在海上集成化建设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冯颖慧曾用5年时间投身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2013年初登人工岛时,眼前只有茫茫大海与烈日炙烤的钢甲板。“这座岛,必须有温度、有尊严。”她暗下决心。
面对强风、腐蚀、空间紧张等挑战,她带领40多人团队奋战7个月,完成1万多张图纸。设计方案不仅通过严苛评审,更在16级台风“山竹”中实现“零损伤”。港珠澳大桥东、西人工岛岛上建筑以清水混凝土为基,融入骑楼、青铜鼎等文化元素,让人工岛成为兼具功能与美学的“海上地标”。
“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入掌握了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形成了全链条技术积累。”冯颖慧说,如今,团队正将大桥外海基建经验拓展至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包括深海网箱、养殖工船及智慧物流与冷链系统等,推动海洋渔业迈向产业化、智能化。
技术送上门
让创新成果“游”进生产线
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让成果真正落地企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是更大的挑战。
今年8月,谢骏作为广东省总工会“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的专家,走进汕尾市国泰食品有限公司,签下结对帮扶协议。
他的任务很明确:一是为企业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绘制清晰的“施工图”;二是打通“繁育—养殖—加工”全产业链,把一个个环节“串珠成链”,实现全链条增值。
国泰食品长期面临“养殖附加值低”的困境。谢骏深入调研后提出:“别只卖鱼,要卖整条产业链。”他与企业团队共同梳理出“鱼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品牌销售”的四步路径,并引入“池塘零排放”技术,将养殖尾水处理为可循环利用的景观水,既环保又降本增效。
短短两周,谢骏团队便协助企业重新规划养殖区布局,设计污水处理模块,提供系统性升级方案。据测算,新方案实施后,每亩养殖效益预计提升2000元以上,加工环节利润还可提高30%。企业已决定明年扩建生态养殖基地,并全面复制推广“零排放”模式。
与此同时,冯颖慧也接到一份特殊“订单”——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计划把绿色功能型移动浮岛科研产品投放市场,却缺乏经验。通过省海员工会搭建的劳模工匠数据库精准匹配,任务落到了她身上。
自2011年起,冯颖慧团队便着手探索海上漂浮建筑规划方案与技术。接到任务后,她迅速组建技术服务队,两年间先后多次奔赴预制件工厂、项目现场和目标选址区域,围绕企业“痛点”,从产品特性、场地条件到功能承载能力深入分析,量身定制方案,不计成本、反复优化。
帮扶过程中,团队发现该领域在行政管理和建设标准方面存在空白。为此,双方拟共同编制相关技术指南,期待融合船舶与建筑领域经验,形成一套跨界、实用、可复制的技术规范,填补了行业空白。
“每个宏大的创新,都由一系列‘微创新’构成。”冯颖慧说,“我乐于分享经验,更愿为行业进步贡献力量。”
匠心接力
“助企行”成“传帮带”新机制
技术可以复制,但工匠精神需要代代传承。在广东省总工会“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中,劳模不仅是技术导师,更是精神引路人,用言传身教点亮匠心之光。
“工匠精神不是慢,是精益求精;不是守旧,是守正出新。”这是谢骏常对青年工人说的话。他带着年轻人“看水色、闻水味、摸鱼鳃”,把基本功练成肌肉记忆;手把手教他们搭建湿地、安装传感器,在泥泞中体悟科研的真谛。“只要你肯蹲下来、沉下去,池塘里也能挖出‘金疙瘩’!”
在谢骏看来,“劳模工匠助企行”是将“劳模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的关键举措。过去企业找技术靠“上网搜、碰运气”,如今劳模送技上门,难题有回应、需求有方案。这不仅是技术帮扶,更是“传帮带”的新机制,让工人在干中学、学中精,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人大军。
冯颖慧则通过宣讲传播奋斗精神。从港珠澳大桥建设到“巾帼绽芳华”的成长故事,她走进企业校园,讲述劳动创造价值的信念。“有时候劳模工匠的一句点拨,或许就能帮助企业攻克生产难题。”她说,通过企业“点单”、工会“配送”、劳模“送技”的精准机制,有效提升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力。
身为掌握关键技术的带头人,张帅君也深知劳模和工匠精神贵在传承。在新员工入职时,她亲自带徒培训,手把手教学,快速提升其理论与实操能力,助力新人融入研发一线。
在修造船领域,张宝辉已指导培养技术人员800余人,他们如今都成为企业骨干。面对我国深海技术水平与欧美存在的差距,他正带领团队攻坚着一个又一个核心海洋工程装备的研制。“作为国家深远海战略的参与者,他将始终秉持工匠精神,勇于担当,为缩小技术差距、推动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靠技术与装备,更靠一代代人的精神接力。正如谢骏所言:“前面还有许多山坡要爬辽宁配资平台叫什么名字,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抵达期望的顶点。”
海通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